近日,电视剧《芳华》迎来大结局,花花公子的故事暂时落下帷幕。荧幕之外,这部耗时6年筹备、3年拍摄的电视剧自开播以来,多次登上热搜榜,不仅勾起了老一辈人关于上海的回忆,也带动了不少剧迷、书迷去上海旅游的热情。

如今,去剧中《花儿》里的同一个景点游玩,已成为一种旅游潮流。比如,和平饭店的英式套房尽管涨价至每晚1.68万元,但一房难求;剧中“至真园”所在的“苔生园”,年夜饭更是一桌难求,包房预订已经排到半个月后。此外,《花儿》中的排骨年糕、凤爪、鼎盛糕等多款上海美食,也受到市民和游客的青睐。
多个在线旅游平台的数据显示,随着《繁花》热度不断攀升,上海旅游热度也大幅提升。同程旅游数据显示,2023年12月27日至2024年1月5日,和平饭店旅游搜索热度环比增长415%。除和平饭店外,剧中出现的其他酒店如上海国际饭店搜索热度环比增长61%,上海花园饭店搜索热度环比增长55%。
携程平台数据显示,《繁花》播出以来,上海私人定制游和跟团游预订量分别增长75%和30%。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邀专家王晓宇告诉记者,影视剧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能给目的地带来新的关注度和流量,进而推动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
深圳大学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杰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影视作品对相关城市进行宣传推广已成为常态,但没有哪一种热度能够永远持续下去,流量的加持也只不过是一个契机。因此,如何在热度消退之后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其面临的一大挑战。
黄河道的兴衰
作为《芳华》中多次出现的重要地点,上海黄河路再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黄河路市民打卡。中新社记者 闫大明 摄
“我们小时候,只有重要场合才会去黄河路吃饭,后来,这个地方突然没落了,变得跟一条普通的街道没区别。”在上海从事金融业的周凡告诉记者。周凡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小时候从家走到黄河路只需要十几分钟,成年后即便搬了多次家,他也一直住在黄河路附近。“黄河路就是上海的门面,以前如果有亲戚来上海,就算吃不起,也会带他去黄河路上的餐馆。”
关于黄河路的介绍,《芳华》第十集第十分钟的旁白里有这样一段话:“1993年的黄河路是一条长755米的街道,有上百家餐馆,每晚都吸引着无数有钱人来这里消费。仅这一年,就有数十万瓶洋酒灌进这些上海的喉咙里。”黄河路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原名东台路,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名为公园路,直到1943年才改为现名。
黄河路与美食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992年一位出差上海的干部的来信。信中说南京路附近餐馆太少,排队的人太多,根本没地方吃饭。这封信引起了当时黄浦区人民政府的重视,黄河路美食街的改造建设由此开始。
1993年9月30日,“黄河路美食街”成立,彩色的招牌矗立在路的尽头。美食街成立初期,有餐馆41家,其中个体餐馆8家。
1995年,黄河路美食街开始步入发展时期,电梯、大型招牌、霓虹灯、广告灯箱等纷纷出现在街上,霓虹闪烁,犹如“小香港”。据当年统计,1996年,黄河路接待中外宾客达100多万人次。
2021年出版的《上海年鉴·服务业分册·商业与居民服务分册(1978-2010)》中的专题报道《上海三条美食街:乍浦路、黄河路、云南南路》曾对黄河路的兴衰进行过分析。文章认为,黄河路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放振兴大潮中兴起,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衰落。世纪之交,黄河路的经营压力剧增,出现了当街招揽顾客、恶意打折等现象,各家餐饮店自发成立的“黄河路美食街行业协会”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2003年,非典疫情再次重创黄河路,商铺数量锐减至二三十家。一些餐馆多次转手,或改建成小吃店、外贸店、酒店等。不少业主将商铺分割出租给多家小店,导致产权复杂、业态混乱、商业环境恶化。本文将黄河路的兴衰归纳为四大特点:特色菜品不再有特色、硬件设施陈旧、功能过于单一、租金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
曾经“没落”的黄河道大概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因为一部电视剧的热播,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1月9日,有网友在网上发文称,由于打卡拍照的游客太多,黄河路不得不安装红绿灯。此外,“造谣者”也嗅到了“商机”,以至于“泛华城市大道3公里收费520元”的谣言连续多日登上热搜。

上海“花开效应”持续,黄河路增设临时红绿灯,保障交通畅通。中新社记者 唐彦君 摄
不过,周帆认为,尽管《芳华》让黄河路再次人头攒动,但依然没有30多年前那么拥挤。“那时候人比现在多,凌晨两三点钟路边就很热闹,经常有香港明星过来捧场。”
新的挑战与机遇作为故事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地点,上海历史悠久的五星级和平饭店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
和平饭店位于南京东路,饭店本身是上海外滩建筑群的一部分,从饭店窗口可以看到东方明珠电视塔。和平饭店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厦”。1929年,一位英国犹太人在上海外滩上建造了一家饭店,并命名为“华懋饭店”。90多年过去了,如今它仍然以“和平饭店”的形式屹立在外滩上。

上海和平饭店门前已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点。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上海作家陈丹燕在《成为和平饭店》一书中写道:“没有哪座纪念碑比和平饭店更有资格成为上海的纪念碑。它以大饭店的开放、朴素、知识性,连接和印证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旧时光。这种丰富和真实是任何一座简单的纪念碑所无法比拟的。”
可以说上海、名人风采均浓缩在这里。
曾在电视剧《芳华》中频繁出现的和平饭店英式套房,已成为“热销产品”。
记者在携程搜索和平饭店时发现,“72号英式套房”已更名为“英式花套房”,每晚价格由原来的15930元涨至16888元。周五、周六要涨价2000元,春节期间要涨价6000元,至每晚22888元。截至1月11日,春节前周末房间已全部售完。
记者从美团、大众点评了解到,最近该酒店以“芳华”为原型打造的下午茶和晚餐非常受欢迎。“售价1700元,每天零点在平台限量发售,一上线就卖光了。”和平酒店前台工作人员称,套餐每天限量20份,午餐10份,晚餐10份,需提前电话预约。目前已经有不少人预约了,有的已经订了十多天了。
与此同时,《花儿》中的排骨年糕、凤爪、定生糕等上海美食热度也水涨船高。据美团外卖数据显示,自《花儿》开播以来,排骨年糕成为平台热搜第一,搜索量环比增长937%,外卖订单量环比增长300%,泡米外卖订单量环比增长15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与旅游产业研究所副教授吴丽云告诉记者,影视剧对旅游的带动效应是持续性的,即便旅游热度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但粉丝们还是会因为想回忆剧中的场景而再次造访这些地方。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一种共情,即观众在造访实际地点时,会将自己在剧中的经历进行情感投射,从而提升旅游体验。
王小雨认为,如今人们对于旅游的期待,更加注重整体场景以及主题IP带来的体验感和活力感。同时,随着中产阶级和高净值人群的增长,消费升级的趋势也日趋明显,这导致了消费降级与消费升级的两极分化,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和产品设计意味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部剧能火爆一座城,近年来,由热门影视作品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
2023年1月,张译、张颂文主演的电视剧《狂飙》热播,让全国观众的目光聚焦到该剧的拍摄地广东江门。同程旅游数据显示,《狂飙》播出后,江门搜索热度环比增长近130%,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订单量较《狂飙》播出前增长近5倍。
《风暴》对江门文化旅游的带动效应也显现出“长尾效应”。以2023年国庆假期为例,8天假期江门共接待游客50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0.49%、156.77%。
吃猪蹄面、逛经典街机厅……跟着《匆匆那年》来江门,探寻经典、剧中一模一样的美食,是大部分来江门游客的明确目标。距离《匆匆那年》结束,已经过去8个月了。
回到“芳华”本身,它能否延续黄河路的繁华,恢复和平饭店昔日的辉煌,为上海旅游增添新的人文元素?
刘洁武认为,经典影视作品虽然会对剧中相关场景或美食产生短期的热度效应,但这种效应往往不可持续,新的爆款作品不断涌现,会削弱旧作品的影响力,导致其带动作用下降。
他指出,虽然经典场景、景区、酒店、美食可以借助一部作品的热度提升影响力甚至抬高价格,但要清楚,这种热度会逐渐消退,流量加持只是暂时的机遇,核心问题在于需要提升城市自身文旅品牌的竞争力。
此外,刘杰武还提到,一些地区可能会尝试把影视剧中的经典场景打造成旅游景点,这涉及到影视IP转化为现实景点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景区景区的开发等,需要专业配合。“从影视作品到真正适合运营的景区景区,毕竟还有很多专业问题需要解决。”他说。
王小玉提醒,当一个旅游目的地变得热门时,要注意过度的旅游开发可能对当地社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可能表现在挤占公共资源、影响居民生活、过剩的旅游资源对其他产业造成冲击等。
因此,要从主客共享的角度,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保护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维护社区和谐发展;要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避免占用资源、挤占其他产业,实现商业性与非商业性发展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