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举行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举办的“住宅与商业地块线上推介活动”中,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向外界介绍了八块用于建设住宅的地块,这些地块分别位于103国际创新协调社区、芦潮港区域以及临港奉贤园区。
过去,很多人在不同场合谈论过:临港什么时候会有新楼盘发售?自从新片区成立以来,接连不断的利好消息,无论是对于居住还是增值,都让大家对这块区域充满了憧憬。
实际上,不仅打算在临港置业的民众感到焦虑,临港新片区管理机构同样“心急”。依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临港新片区需在2025年、2035年这两个关键时间点前,达成特定的经济职能、总量与城市成长体量等任务。而要实现这些任务,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2025年,新片区的生产总值要达到3500亿元,这是管委会领导在推介会后告诉媒体的,为了实现这个规模,临港新片区在未来五年里至少要增加六十万居民,人口总数要突破一百万。
房地产领域逐步复苏,首先有助于增强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同时也能促进关联产业的整体发展;其次,是为了满足至少六十万居民的基本生活设施需求。依据人均居住空间三十平方米的标准,临港新片区需要新增两千平方公里的居住建筑,换算成年度指标,最低需求量是三百平方公里。
先前管委会关于重大工程进展的会议中,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发表意见,按照全市经济“增长极”与“发动机”的设想,临港2020年新建住房面积需在原先200万平方米的额度上“进一步扩充”。最终,这个指标确实确定为每年300万平方米。而且,用管委会领导的话说,300万平方米是每年的“底限”。

为了实现居住目的,必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新区域不仅会提升住宅用地的宣传强度,还在具体方面设定了规范,保障性住房的配置额度为总量的百分之五,房地产商保留用于出租的房产比例达到百分之四十四点五三,新建房屋的销售价格一般控制在每平米三万元以内。
开发商们最为在意的,除了成本因素,还有商业设施和交通条件等配套情况。融创中国、光明地产集团、华润置地等公司代表在会议上提出了相关疑问。作为业内专家,这些地产商非常明白,仅仅提供住所无法满足人们的所有需求。对于打算买房或租房的人来说,买东西和吃饭是否便利,公园和电影院是否容易到达,附近是否有地铁站,道路是否通畅,是否存在学校或医院等等,这些方面都会显著作用其购买决定,并且会直接反映在房屋价格上。
交通领域,由于沪通铁路第二阶段工程、市域铁路自贸区快捷线、S3公路、两港大道升级改造等项目的实施,临港新片区与外界的连接将变得愈发便利。
当前长兴岛的经贸与观光业正处在快速吸引客源时期,不幸遇上疫情,受到了严重波及。在长兴岛管理委员会第二季度会议中,汇报清楚指出了,“城市机能存在欠缺,城市气息不够浓厚的问题较为突出。”
越是面临困境,越是承受削减,越是面对变数,越需要用增长和稳固来平衡。临港新片区在推介活动上宣布提供了六个商业用地,目的是建立具备临港风格的旅游聚落和商业聚集区,将其建设成为国际旅游休闲服务的专门区域;百联临港的购物中心也刚达成合作协议即将入驻,很快会开始试运营;建设项目管理服务中心更是加紧完成了商业综合体的港城广场竣工验收,项目负责人在社交平台上兴奋地评价“临港效率极高”。
采访人员了解后发现,这个项目的验收进程很快,并不仅仅依靠加点班,还借鉴了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的做法和思路。目前来看,创新性、突破性的做法在谨慎包容的监管环境下,在所有相关项目中推广,是增加“增量”和“确定性”的有效方法。在临港新片区,这根本算不上“吃螃蟹”——这也是新片区面对挑战的坚实后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