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经历:2015 年毕业进上海房产交易中心,见证沪 9 条冲击

2025-08-02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次数:165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亲身经历交易高峰

2015年8月,我毕业于上海的一所高校。为了能够在上海定居,为了实现在上海的稳定生活,我报考了上海的公务员,并被分配到了某区的房产交易中心工作。

2016年3月25日,沪9条正式实施,社保政策从2改5,这一变动摧毁了无数人的梦想,或许许多人将无力再购买那个家了。在那段时间里,交易中心里哭诉的声音屡见不鲜。我所目睹的,是每一位在上海辛勤拼搏的人们对家的深切向往,对能够买回食材回家生火烹饪的期盼,他们不愿再忍受出租屋的简陋环境以及频繁搬家带来的不安。

2016年8月和9月,交易中心的业务量达到了最高点。清晨4点钟,中介们便开始在门外排起长队等候号码;周边的宾馆、钟点房、酒店和餐馆都客满为患;紧邻的复印店日进斗金,复印机成了“印钞机”,价格翻倍,原本一张1元的复印费涨到了2元;停车场也挤满了车辆,路边停放的车辆众多,以至于交警无奈之下也不得不放弃贴罚单。后台在窗口里摆放了临时的桌椅和电脑,前方负责取号,后方则同步进行工作。那段时间,加班至晚上八九点几乎成了日常,每人每天需处理多达150个号码,而且并无加班补贴。

自那时起,时间推移至十月,交易活动逐步减少。各地国庆期间的调控措施不断加强,紧接着上海出台的11月28日新政策,对购房贷款的认定条件直接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交易场所逐渐变得冷清,上午十点钟时,人迹稀少。

新上海人的梦想

交易量持续减少,办公室里工作的多数是新近来到上海的居民,诸如我这类在沪求学并最终在此定居的外地学子。我们年纪都不大,日常闲谈中常常谈及购房事宜和个人抱负。

女A表示,她目前单身,已在职场打拼三年,且毕业于一所知名院校。三年前,尽管她手头有几十万元的首付款,但她经过深思熟虑后,并未选择购房,认为租房更划算,仅需两千元便可租下一室户,房东还直接与她签订了三年的租赁合同。然而,随着房价的翻倍上涨,她如今连首付都难以筹集,提及买房时,她的表情显得颇为沮丧。或许命运的玩笑开得太过分,若房东持续提高租金,从2000元升至4000元,她或许会认为租房变得极不划算。

女B表示自己单身,工作了两年,感觉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理想。她常常懊悔当初没有选择去偏远的郊区工作,那样至少能申请到价格低廉的住房。今年春节期间,与她同届的郊区同事通过排队摇号,已经成功获得了廉价房,这让女B感到非常懊恼。她提到的那个廉价房是以8500元的价格购买的,而现在市场上的价格已经接近2.5万元。

女C表示,她已经结婚了,并且是空军出身。她对此感到困惑,因为她不明白为何一个整天与房产买卖为伍的人,会对房地产市场持悲观态度。每当我们谈论到房子时,她总是断言房价必将下跌,甚至断言自己一生的工资都无法购买一套房产。她的孩子看起来大约两岁,一家三口目前租房居住,她似乎对未来并无明确的计划。我则建议她可以考虑贷款200万,每月只需偿还1万元,而一对夫妻的公积金总额已经超过4000元,如果采用组合贷款,压力将会更小。对她而言,她总感觉借款200万元仿佛天都要塌下来,难以置信。补充说明:她和她的丈夫每月的工资收入合计超过两万元。

女D称自己为“傻白甜”,是单身且享受自由生活的“月光族”。她与别人合租在外环地铁附近的一间房子。日子过得颇为惬意,她喜欢吃喝玩乐,长相平平,性格却十分开朗。买房对她来说从未是考虑之事,她渴望找到一个拥有漂亮公寓且学历高的另一半。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谁说公务员的女生找对象容易,我从来就没有人给我介绍过相亲。”

在上海,婚姻已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私事,它还涉及众多外部因素,有时甚至堪比两家资产超过千万的企业的合并重组。而空巢青年这一群体,数量也是相当庞大。

男A:他是苏南人,家境还算不错。去年,他拿出家里的一部分积蓄,在内环区域购置了一套大户型商品房,一室一厅,总价约三百万元。如今不到一年,这套房子的市场价已涨至约五百万元。他现在生活得很愉快,每天打球锻炼,工作则是朝九晚五。此外,他和家人都已搬到上海定居。

男B是温州人,他的父母在N年前就提前购置了一套位于普陀区的美丽公寓,其市值如今已超过千万。目前,他每天都在辛勤工作,享受着吃喝的乐趣,尚未成婚。

男C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关于他的房产信息并未透露,他总是保持沉默。每天,他驾驶着一辆卡宴来到公司,似乎家中经营着一家饭馆。有时,他不愿意上班就会直接缺席,理由是“今天股市行情不错”,于是选择待在家中炒股。面对这样的情况,领导也感到十分无奈,只能采取扣除部分工资的措施来应对。

上海房产交易中心_上海房产交易中心高峰经历_上海公务员房产交易故事

男D表示,他刚刚步入职场,计划在几年之后离开上海,并且并没有打算在上海购置房产。实际上,从他的表现来看,家中还是有些积蓄的。不过,对于他未能充分利用首次购房贷款,这确实有些遗憾。

杭州籍的男E,14年前在虹口购置了一套商品房,这套房子是女方购买的;而在世博地区,他个人购置了一套动迁房。如今,他们一家三口生活得非常惬意,每日驾车上下班,月供负担不重,而且房子的市值已经大幅增长,远超购买时的价格。

男F:当年我们领导在95年工作时,月工资就能购买内环的一平方房产。然而,到了10年,他的购买力仅限于外环的房产。据说2011年,他花费9000元购得外环某小区的商品房,而如今该房产的市场价已超过5万元。

我的看房路

2016年4月,我的户籍才得以正式迁入,为了凑齐首付,家中倾尽全力筹集了超过一百万元。我们计划再贷款一百五十万元,以便购买一套价值三百万元的房产。从三林地区望向北蔡,再从北蔡望向金桥,从仙霞望向康健,再到彭浦望向大场,仿佛走遍了整个上海。最终在8月份,我在张江镇购置了一套老旧的两室住宅,算是搭上了末班车。我对黄金2号线以及张江地区的未来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目前看来涨幅一点点,不过也是安心了。

我觉得,上海是相当安全的。简单说几点理由:

窗口常常可见那些手握老茧的人们,显然是从事底层服务业的劳动者,他们前来办理房产交易手续,或是售卖鱼类,或是担任小工头,还有经营包子铺的夫妻档等。这些小本经营的夫妻店,若一个月能净赚三万元,对他们来说并非难事,而且他们的生活开支相当节省。这样的底层置换链条吸引了众多人的参与,安全性极高。这些参与者通常贷款额度不高,财务杠杆较低,因而泡沫风险极小。

新上海人的准入标准日益提升,全国范围内,能够承担起四百五十万刚需住房的家庭数量极为庞大,我周围的同事一代比一代更加富裕,这正是因为门槛的持续提高。在江苏和浙江,中等收入家庭只需支付一百多万的首付款便轻而易举。

自住者的比例相当高,常常是全家人一同前来办理业务,而投资客则极为罕见,众人都是用真实的资金进行购买。

最后我想说,有楼才有家。

有房贷就有不断努力的动力。

有恒产者有恒心。

本作系投稿作品,著作权归原作者独享。本平台持续广泛招募各种上海题材的故事,热忱邀请您将稿件发送至shfdcgc@foxmail.com参与投稿。

打赏
凡注明"来源:来安房产网"的稿件为本网独家原创稿件,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佚名】
0相关评论

新闻排行

热点楼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