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我们曾对上半年上海畅销房产的分布情况作了研究,现在就探讨一下销售不景气楼盘的共同特征。
先明确下滞销房产的界定方式,我们将首期认筹比例未达半数视为一个指标,另外,那些终止了抽签程序的房产也归入此类,毕竟通常只有认筹比例低于百分之五才会作出这种决定。
上半年,上海市一共举办了151场房产发售活动,其中,认筹比例不足半数的楼盘有70个,占整体比例的46%,在这70个楼盘里,有54个取消了公开抽签环节。
仔细观察这些房产项目,发现价格在每平方米十万以上的楼盘总共有四个,它们分别是保利世博天悦、御品园林、圣和静安公馆以及翎翠滨江,并且这些楼盘已经开盘销售了六次。
但是根据网络签约的数据分析,保利世博天悦的售卖状况相当不错,没有参与摇号或许有其他原因的权衡。然而翎翠滨江的售卖方面确实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在上半年一共推出了262套商品房,到如今仅仅卖出了18套。
积压房产最集中的区域是市郊地带,从价位方面分析,售价每平米低于六万元、预先报名人数不足一半的房产共发售了四十六个,这个比例几乎达到了百分之七十。
可以讲,上海房产市场正显现出马太效应的显著特征,多数资金正流向市中心区域,导致郊区面临资金流转不足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郊区缺乏金融层面的价值支撑。
市区备受青睐,一方面是由于生活设施完善,另一方面也源于其价格上涨的预期,这主要是因为城区土地拍卖价格持续攀升,地价上涨带动了房价的持续增高。
郊区的市场状况与此不同,首先,自去年起当地土地拍卖活动频次不高,多数以最低价售出,使意向买家难以察觉市场的热烈程度,进而无法建立价格上涨的预期,其次,郊区新建楼盘时常曝出降价促销、给予中介回扣等消息,进一步加深了购房者的价格下跌观感。
然而,客观法则揭示,盛极必衰。近些年伴随郊野地域面积缩减,往后数载郊外住宅建设量亦会降低,由此市场将抵达新均衡状态。
此外,上海城市布局正在向周边延伸,浦东为此提供了典型范例,张江的区域拓展至唐镇,唐镇的范围又扩展到曹路,所以这一带房地产市场十分兴旺,交易活跃。浦西的闵行、青浦、宝山、嘉定等地方,将来是否有可能达到浦东这样的发展水平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当今郊区房地产商,除了静待市场回暖,更需琢磨产品上如何略施新招,比如打造三阳台或全飘窗设计,实际居住空间增大后,对置业者而言等于间接减轻了购房成本,增强了产品价值。
总而言之,上海在全国房地产市场被视为先行指标,其购买力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稍有利好态势出现便会率先上涨,然而在利好出现之前,房地产商必须提升自身实力以把握时机,毕竟机遇往往只属于有准备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