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热度:数据飙升背后的“真假繁荣”
2025年3月,上海楼市以一组炸裂数据拉开帷幕:
二手房单日成交突破了一千套,其中3月1日网签数量为1296套,创下了年内的最高纪录,3月1日至6日累计成交5405套,平均每天约900套,这一数据直接逼近2021年的巅峰水平。
新房“豪宅热”十分突出,3月6日当天新房成交389套,核心区域像徐汇滨江新房均价达到18万/㎡,郊区库存积压严重,松江、青浦去化周期超过18个月 。
头部中介的日均带看量同比增长了50%,部分经纪人单日带看量在5组以上,安居客平台3月首周末网签了2515套,创造了年内周末的峰值,带看量出现了激增。
表面繁荣下暗藏分化:
次新房出现“秒光”的情况,老破小则处于“滞销”状态,两者同时存在:黄浦、静安的次新房挂牌价普遍上涨了5%,然而非学区的老破小库存出现积压,其去化周期长达数月。
购房者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态,核心区的买家追逐上涨的学区房、滨江豪宅,而郊区的刚需客则拿着钱观望,等待更大的折扣 。
政策托底效应显现:
2024年“9·29新政”持续释放红利,其中首套首付为15%,非沪籍社保年限有所放宽,再叠加公积金利率低至2.85%,市场信心逐步得到修复。然而政策工具箱已接近见底,两会前缺乏新的刺激措施,后续发展动能存在疑问 。

二、结构性矛盾:冰火两重天的楼市真相
1.次新房与老破小的“阶级分化”
次新房成为了硬通货,浦东张江的地铁房成交周期缩短至30天,闵行莘庄的地铁房成交周期也缩短至30天,部分房源价格较2024年底回升了5%,房东惜售情绪浓厚。
老破小陷入“死亡螺旋”,非学区老破小挂牌均价跌破每平方米5万元,宝山、嘉定等远郊房源即便降价10%至15%,依然难以找到接盘侠。
2.新房与二手房的“贴身肉搏”
二手房凭借性价比实现逆袭,其税费得到减免,即买即住的优势得以凸显,3月二手房成交占比达到77%,新房积分触发率从2022年的85%大幅下跌至26% 。
开发商采取“豪宅化”方式进行自救,为了应对去化压力,在核心区新房中疯狂堆砌“科技住宅”“私家泳池”等噱头,然而郊区刚需盘依旧陷入价格战 。
3.区域市场的“马太效应”
核心区价格和成交量都出现了上升态势,黄浦的二手房挂牌均价突破了7.2万/㎡,徐汇的二手房挂牌均价也突破了7.2万/㎡,并且学区房的溢价率高达20% 。
远郊出现“以价换量”的情况,松江新城的新房打出“送车位”“返物业费”的促销手段,临港新片区的新房也如此,然而周均去化数量不足50套 。
三、争议焦点:小阳春能否兑现“金三银四”?
乐观派:政策+经济双轮驱动,回暖已成定局
数据支撑:3月二手房成交数量有望冲击3万套,价格环比出现“四连涨”,其中1月上涨了0.4%,核心资产抗通胀的属性得以凸显。
经济复苏有预期,上海GDP增速回升到了5.2%,外资企业总部加快落户,高净值人群的购房需求得到释放。
谨慎派:供需错配难解,僵局或延续
置换链条断裂,老破小难以售卖,使得改善需求受到压制,500至800万预算的客群陷入了“卖不掉旧房,买不起新房”的困境。
降息预期被推迟至二季度,购房者会等待4月经济数据出来后再做决策,在此期间市场观望情绪升温,这就是政策真空期风险。
第三方视角:分化型小阳春
3月成交量同比增长了120%,然而均价同比下跌了9.63%,环比仅微微上涨了0.1%,市场仍然处于“以价换量”的阶段,呈现出量升价稳的态势 。
窗口期是短暂的,要是房东在3月没能以高价把房子卖出去,那么4月之后库存压力就会加大,特别是远郊那些不是地铁盘的房子 。
四、购房者生存指南:2025年上海买房逻辑巨变
1.刚需客:抄底郊区地铁盘的黄金窗口
紧盯临港、松江等五大新城的倒挂盘,利用房东心态松动的时期进行砍价,砍价幅度为5%至10%。
风险提示如下,要避开去化周期超过12个月的板块,应优先选择央企开发商的保交付项目。
2.改善客:置换核心区次新房的最后机会
选筹的逻辑是,锁定内中环在2015年之后建成的品质小区,比如浦东的联洋、静安的大宁,当这些小区的挂牌价高于2024年底的价格5%以内时就可以入手。
避坑指南如下:要警惕高价新房交付时存在的风险,应优先选择现房或者准现房,以此避免出现“图纸维权”的情况。
3.卖房客:非优质资产务必3月出货
老破小房东选择降价10%到15%,目的是加速房屋出清,以此来避免在4月之后出现竞品大量增加的情况。
次新房的房东,要是挂牌两个月都没有带看情况,那就马上调整到市场价,不要盲目地去博弈政策。
五、未来预判:2025年上海楼市走向何方?
短期(3-6月):
小阳春的表现不够理想,预计3月二手房成交数量为2.5万套,新房成交数量为1.2万套,核心区域的房价稳定且有上升趋势,远郊地区的房价则持续下跌。
政策端可能会在局部放松限购,比如五大新城放开外地单身购房的限制,不过其力度难以超过预期。
中长期(下半年):
市场进入“新常态”,核心资产年涨幅为3%-5%,远郊盘呈现横盘阴跌的态势,老破小加速走向边缘化 。
开发商加速进行洗牌,国企在核心区土地拍卖中占据主导地位,民营房企退回到郊区刚需市场 。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2025年的上海楼市,已从“普涨时代”步入“结构市”。
对于购房者来说,与其去纠结“金三银四”是不是会到来,不如去认清两大铁律:
核心资产永远能抵抗经济周期,黄浦学区房是资金避险的首选,陆家嘴江景房也是资金避险的首选。
2.郊区刚需盘只有使用价值,没有投资价值。
市场给出的答案已写进数据之中,3月呈现出火热的态势,这是政策红利与需求透支共同作用产生的共振,并非根本性的反转。
真正的“金三银四”,只属于那些读懂分化逻辑的聪明人。
(全文完)
数据来源及引用
:上海及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开局数据
: 3月上海新房及二手房成交日历
: 3月6日上海楼市日报
:上海二手房小阳春分析
:链家市场研究报告
:全国重点城市楼市升温观察
